活动专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基金会活动-活动专访
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2016年年会嘉宾专访
 

  由中国动物园协会、西华师范大学主办,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承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协办的“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2016年年会”在天府之国成都顺利落下帷幕

 

  两天的会议期间,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的150余名嘉宾出席了会议,听取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带来的将近30场报告。会议回顾了在过去一年中大熊猫保护事业取得的成果,对大熊猫现状、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肠道疾病、犬瘟热的防疫、大熊猫放归和公众教育等众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此外,会议还邀请了国外动物野放相关专家,就圈养动物野放方面做出深刻的探讨,如来自爱沙尼亚的Tiit Maran先生对欧洲水貂保护的经验、来自西班牙的Miguel Simón对猞猁野放成果的分享等。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其中几位参会代表,了解他们此次参会的课题与成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繁育专家组霍尔泽教授:

 

  从1992年起,每一次的年会我都会参与,所以这次应该是第十四次了,我的专业领域是种群管理,所以种群遗传管理相关议题我比较感兴趣。此次年会我将协助2017年大熊猫繁育计划工作坊的开展。

 

11.jpg

 

西班牙代表Miguel先生:

 

  我来自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是伊比利亚猞猁保护项目的负责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熊猫年会,并在会上作关于“伊比利亚猞猁的保护与野放”的报告。我可以介绍一下我们在另一个物种的保护中得到的经验,它曾经极度濒危,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狩猎,我们做了一些野放工作,我们是怎么进行野放的,尤其是我们如何训练圈养条件下出生的猞猁让他们正确适应放归环境的,我想这个过程跟大熊猫的有所不同,因为猞猁是肉食动物,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认为其中一些方法可能对你们的大熊猫保护有一定帮助。

 

  我最感觉兴趣的是野放,野放系统,和遗传学方面的成果,我认为遗传学的应用对任何一个保护项目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开始就建立一个基因追踪来避免近亲繁殖,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另外对空间的利用也非常有趣,我们给很多的猞猁佩戴了GPS项圈,这些项圈一直在向我们提供信息,我们现在有5万多个坐标,我们正在对这些坐标进行分析,看它们是怎么利用空间的,我们又该怎么以它们的思维模式来做出决定。

 

  我认为宣传教育非常重要,我们也希望能够学习你们的宣传教育,让保护工作走进社会大众非常重要,我认为你们在大熊猫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3.jpg


日本东京都上野恩赐动物园土井园长:

 

  我来自东京都上野恩赐动物园,我们报告主题是关于今年上野动物园大熊猫发情状况的报告。我最关注野放方面的议题,世界范围内大熊猫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包括动物园等饲养单位提供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数据,又或是最新的野外大熊猫数量调查显示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增加至1864只的数据,我对今后大熊猫放归等项目的动向非常关注。

  另外,包括刚刚西班牙代表作的关于伊比利亚猞猁保护和放归的报告,我也非常得感兴趣。在各位代表所作的报告中,印象最深的是西班牙代表所作的关于伊比利亚猞猁保护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觉得很有趣,能感受到他们为此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并且一直在很有目标地推进项目的研究。

 

22.jpg

 

澳门民政总署梁冠峰委员:

 

  这次感受很大。之前我们过来都是以一个学习的心情,现在是从学习到有了一定成果。刚才在报告中我也有说过,大熊猫从内地送到澳门,在一年内繁育出第二代是很困难的,这个过程不简单。因为大熊猫到别的地方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如果前期整个流程做的不好是很难有成绩的。我看过一些资料大熊猫从国内送到别的地方除了在国内已经受孕的,隔年就产仔的还没有先例。所以感觉跟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合作非常的愉快。我们之前在育幼方面的基础几乎是没有的,从零开始,所以对新生双胞胎的照顾是很困难的,更何况有一只幼崽出生时只有53.8克,在记录上仅次于成都熊猫基地里的“五一”。虽然很困难,但是我们都是能够克服的。还有见到成都熊猫基地里面的一些设施都有很好的改善,对宣传濒危动物保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澳门一对宝宝出生之后健健康康成长,澳门民众都非常的重视和关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以后濒危动物的保护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就在这里。并且对两地文化、沟通都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