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消息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我們的動態大熊貓消息

動物園裏的動物寶寶們

來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會作者:文:蔣青松/圖:陳海軍、蔣青松時間:2018-07-07點擊率:

  夏季,是大熊猫産仔的高峰期,這個時間段是到熊猫基地參觀大熊猫寶寶的最佳時期。其實除了大熊猫以外,還有很多動物也都會在春季發情,夏季産仔。爲此,筆者專程來到成都動物園,看看在動物園我們還能看到哪些可愛的動物寶寶們吧。

 

  筆者首先來到獅虎苑,在這裏看到了4只東北虎寶寶。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幾隻東北虎寶寶都是三個月左右大,它們兩兩關在一個獸舍裏,不停地嬉戲打鬧。當飼養員把食物放在它們面前,它們便開始大快朵頤,一盤肉不到一分鐘就吃的乾乾淨淨。

 


小東北虎在嬉戲打鬧

 


小東北虎吃食

 

  東北虎(西伯利亞虎)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現存體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動物,最大體重達到350千克以上。一般生活在海拔500~1200米的山地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地帶,晝伏夜出,活動範圍可達100平方公里以上。野生東北虎壽命一般在15~20歲,人工飼養可達20~30歲。據2017年數據統計,世界上的野生東北虎數量已不足500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羅斯,在我國境內的數量僅有數十隻。

 


小東北虎

 

  住在東北虎寶寶旁邊的是兩隻華南虎寶寶,它們有4個月大。顔色比東北虎寶寶略深,臉也更瘦更長一些。和東北虎寶寶一樣,吃起食物來也是狼吞虎咽,由于兩隻華南虎寶寶更大,吃食的時候互相爭搶得更厲害,飼養員會把它們分開喂食。

 


兩隻小華南虎在上躥下跳

 


小華南虎吃食

 

  華南虎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中國特有的虎種,生活在中國中南部森林山地,在亞種老虎中體型較小,于1996年被列爲極度瀕危的十大物種之一,在中國目前幾乎在野外滅絕,僅人工飼養100餘隻。

 


小華南虎

 

  接下來筆者來到猴山,看到了川金絲猴和金絲猴寶寶。金絲猴寶寶雖然個子很小,但是身手同樣靈巧,動作十分敏捷,只見它跟著媽媽一起在木架上上下翻騰,一會趴在媽媽背上,一會抱在媽媽肚皮上,有時也會單獨在旁邊玩耍,玩累了就在媽媽懷裏休息。

 


川金絲猴寶寶跟著媽媽一起玩耍

 


川金絲猴寶寶在媽媽懷裏休息

 

  川金絲猴長著一張藍色的臉,身披長長的金色針毛,因爲一副很有特點的“朝天鼻”,所以又被形象地稱爲“仰鼻猴”。和它同屬的還有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除最後一種分布在越南外,其它3種均爲中國特有,且數量稀少,是與大熊猫齊名的國寶級動物。同時川金絲猴也是大熊猫的友好鄰居,和大熊猫共享著同一片栖息地。

 


成年的川金絲猴

 

  在大鹿苑旁邊,筆者還看到了羚牛和它的寶寶。剛開始羚牛寶寶和媽媽一起在遠處吃著嫩草,隨著參觀它們的游客越來越多,羚牛寶寶可能也是出于對人類的好奇慢慢地朝我們越走越近,然後站立在不遠處看著我們。

 


小羚牛和媽媽一起吃草

 


小羚牛慢慢走近幷在觀察我們

 

  羚牛體型龐大,長相奇特,似牛似羊似馬,俗稱“六不像”,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東麓密林地區,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爲我國所獨有,是我國四大國寶之一,被列入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目錄。羚牛也是大熊猫的友好鄰居,和大熊猫共享著同一片栖息地。

 


羚牛

 

  緊接著筆者來到了熊山,看到了黑熊和它的寶寶。由于天氣炎熱,黑熊寶寶似乎不願意出來活動,和媽媽一起躲在獸舍門口,時不時地向外張望。有時也會小心翼翼地走下臺階,看到媽媽沒有跟來,又趕緊跑了回去。

 


黑熊寶寶和媽媽躲在門口

 


黑熊寶寶好奇地向外張望

 

  黑熊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大型獸類。體長150~170厘米,體重150千克左右,體毛黑亮而長,下頦白色,胸部有一塊"V"字形白斑。栖息于山地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動,善于爬樹、游泳,能直立行走,視覺差,嗅覺和聽覺靈敏,會冬眠。黑熊作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却飽受人類獵殺的威脅。熊的毛皮、膽囊、熊掌以及其它身體部位被銷售給中醫和野味食物市場。爲了獲取熊膽,全世界每年有七千多隻亞洲黑熊在四百多個熊場上受著殘酷的折磨。而且由于飼養條件和技術的限制,不少黑熊在引流手術感染和飼養過程中病死,導致熊類總量驟减。若不加以保護,黑熊瀕危也只是時間問題。

 


黑熊

 

  除了上述幾種珍貴動物的可愛寶寶們,筆者在動物園還看到了豚鹿寶寶、白黇鹿寶寶、毛冠鹿寶寶、山魈寶寶等等其他可愛的野生動物寶寶們。它們有的跟在媽媽身邊,有的獨自在不遠處探索外面的世界,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小白黇鹿和媽媽

 


小毛冠鹿在獨自玩耍

 


小豚鹿好奇地看著游客

 


小山魈正和媽媽學本領

 

  每一種野生動物都是大自然的寶貴資源,都是人類的朋友,看到這些動物寶寶們憨態可掬的萌態,純淨無邪的眼神,您是不是也想更多地瞭解它們,更好地保護它們呢?

 

 

 

 

分享到: